明朝第一左相之死李善長背後的主因:你知道的太多瞭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殺機四伏:方國珍與和尚的詩詞唱和
中國有句古話,叫伴君如伴虎。看看中國歷史,大傢會發現總結出這句話付出瞭多大的代價,每朝每代,都有冤死的大臣,其中不少人更是身居高位。特別是明朝,在高位上的官員能全身而退的並不算多。
明朝開國左相李善長,就是明朝重臣中無法善終的典型案例,本來已經退居二線,但是最後還是因為胡惟庸案受到瞭牽連,最終慘死。而他落得此下場的緣由,小編認為,也許朱元璋覺得:李善長知道的太多瞭。
一般來說,臣子距帝王很近,是好事,是幸事。多少人就為能夠躋身於皇帝身邊而絞盡腦汁才得以實現,畢竟唯有與最高統治者接近貼近親近,才能得以發現、受到重用、獲得恩寵。但按照事物的一分為二觀點分析,近有好處,必有弊端。
其一,“水至清則無魚”。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格言,見於《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宮篇》。“水至清則無魚”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原因無非是水過於清澈,魚難以生存; “人至察則無徒”,察,就是苛察。徒,即同類或夥伴的意思,現在就是指 “朋友”。這引喻現實社會裡,人太精明而過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沒有夥伴沒有朋友。因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的過錯或性格上的差異。這是本意,筆者今天想說的是它的引申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