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故裡:“烏飯節”裡祭先賢
城步苗族自治縣丹口鎮有著“竹木之鄉”的美譽,蜿蜒的車道兩旁都是鬱鬱蔥蔥的竹海,車窗外的風裹著竹林清新的氣息飄進來,頓時讓人心曠神怡。
如果在丹口鎮隨機訪問居民,每兩人中便極可能有一人姓“藍”,但因為解放初期強調簡化字,有些“藍”被簡化成瞭“蘭”,所以印在他們的身份證和戶口薄上的姓也成瞭“蘭”。丹口鎮有這麼多“藍”姓居民的存在並不是偶然,這或許要得益於明開國元勛涼國公藍玉的功勞。
今年60歲的藍支國是丹口鎮一名普遍居民,與此同時他還有另一個身份——涼國公藍玉的第24代孫。如今藍支國也已經兒孫滿堂,4歲的孫兒藍創懿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拉著爺爺為他講老祖宗藍玉當年馳騁沙場的故事。每當這時,藍支國便會打開話匣子,娓娓道來那些屬於藍玉的傳奇故事。盡管歷史已經滄海桑田,但那些古老的故事被無數個像藍支國一樣的藍氏後人賦予瞭鮮活的生命,代代流傳下來。
藍氏宗祠與藍玉仕途
在丹口鎮太平村村口,走過一道裝飾精美的接龍橋,“藍氏宗祠”赫然出現在眼前。藍氏宗祠建於明代隆慶五年1571年),其外觀呈三拱,大石底、青磚砌,全長100米,寬34米,高12米,占地1334平方米,在一片開闊的田野中顯得分外雄偉壯觀。宗祠內由100根木柱組成,大柱直徑90厘米,高9米。正堂有宮殿式神龕,供有藍玉世系的先祖和後裔的牌位。宗祠牌樓雕龍畫鳳,印著栩栩如生的八仙過海圖、臥冰取魚圖等。宗祠門框乃條石架砌,門楣上方正中篆有“藍宗祠”四個大字;門楣兩旁刻有對聯一副:“創立功成繼續黔國,重光偉績紹恢汝南。”藍氏宗祠越朝歷代四百餘年,雖飽經風雨和幾遭變故,藍氏後人先後對其進行過三次大修繕,將宗祠最大程度地按原貌保存瞭下來。觸摸著宗祠斑駁的墻磚,凝望著被後人樹在中堂的玉公塑像,我們仿佛穿透歷史的輪回,看見戰場上藍玉驍勇善戰的颯爽英姿。如今,繁華已成煙雲,我們隻能從浩如煙海的歷史中找尋屬於藍玉的那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