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產可作鏡子
文章分類:春秋
你也會想看的:老子的“道”指什麼?有什麼深層含義?
《左傳傳襄公三十一年》記載瞭春秋時期政治傢子產“不毀鄉校”的一則軼事,至今仍給人以啟示。
當時鄭國弱小,處在晉楚兩個大國的雙重脅迫之下,形勢嚴峻。子產約公元前582—522年,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出任相國之後,大刀闊斧地采取瞭一系列富民強國的改革措施:整頓貴族田地和農戶編制,承認私田的合法性;創立按丘征賦制度,向土地私有者征收軍賦;鑄刑書於鼎,昭告天下,使之成為我國古代最早的成文法律,大力推行政治教化。子產用“寬猛相濟”的施政方針,把鄭國治理得“門不夜關,道不拾遺”,社會秩序井然,安定興盛,使那些虎狼之國不敢存覬覦之念。
子產的改革之所以取得顯著成效,除瞭其舉措利國惠民之外,我認為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子產在改革過程中十分重視社會輿論,而且善納民意。
古代君主專制制度下,平民百姓沒有參政議政的權利,有意見也無法上達。幸好鄭國各地有鄉校,鄉校既是學校,又是人們閑暇時休息聚會的公共場所。《左傳》上說:“鄭人遊於鄉校,以議執政。”老百姓聚到鄉間學校聊天,喜歡七嘴八舌地議論國傢大事,不免要說一說心裡話。可以想見,說好說壞的都有,甚至還會有人發牢騷,言辭尖銳,批評激烈,把對朝政的不滿宣泄一番。因為大傢都是鄉裡鄉親,彼此不但不設防,而且情緒極易相互感染,引起連鎖反應,這樣一來,各地鄉校就自然形成瞭一塊自由議政、暢所欲言的公共空間,大傢諤諤直言,影響就大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