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傢觀點】"心存於天下國傢",顧炎武的傢國情懷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董其昌行書欣賞葉向高龍神感應記
周可真:欲行道者,心存於天下國傢
顧炎武的傢庭教育是比較嚴格的。嗣母王氏尤其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顧炎武幼時即授之以《大學》,又“授以《小學》,讀至王蠋忠臣烈女之言,未嘗不三復也……於劉文成、方忠烈、於忠肅諸人事,自炎武十數歲時即舉以教。”
嗣祖父顧紹芾則極重視對顧炎武學風的訓導和學德的培養,曾教導顧炎武“士當求實學,凡天文、地理、兵農、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又訓之曰:“凡作書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書改竄而為自作也”,要求顧炎武始終堅守原創的學術道德。顧炎武後來提出“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的學術原則、“前世所未嘗有,來世所不可無”和“文須有益於天下”的創作原則,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其傢教的結果。
孔子曾分別提出“博學於文”和“行己有恥”這兩個觀點,顧炎武首次將這兩句話抽出來,合在一起談,強調瞭“學”學品)與“行”人品)的統一。於“學”,他強調“博學”和“廣師”相結合,讀萬卷書,聽萬人言;於“行”則特重“恥”,以為“禮義廉恥)四者之中,恥尤為要……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並強調“行己有恥”之於士人,是“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之不被其澤”。也就是說,士人之恥莫過於對天下百姓沒有做出過任何貢獻。顧炎武的這種思想,可謂高屋建瓴,振聾發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