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為何貶低王羲之頌揚懷素
文章分類:唐朝
你也會想看的:知道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聽說過聖人可汗嗎?
導讀:李白是在一首詩中涉及到王羲之的。其在頌揚懷素草書的同時,列舉瞭幾位書傢來進行比照甚至打擊,借古論今,以抬高懷素的草書。“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張顛老死不足數,我師此義不師古。”)
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
敢這樣激揚文字、猛批兩位書聖的人肯定不簡單。
有人說,唐初王羲之書法“不激不厲,風規自遠”的儒雅風格迎合瞭此時的審美趣味,加之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極力推崇,導致瞭初唐時期“獨尊王羲之”局面的形 成。然而進入盛中唐以後,國力的強盛使人們充滿信心,社會高度開放,當時有一百多個國傢與唐朝交往,大量西域文明的傳入與傳統文化激烈碰撞、融合,迅速促 進瞭審美觀的改變。初唐華艷清綺的文風轉變為盛唐的豪放雄渾;初唐的瘦硬姿媚書法轉變為盛唐的雄壯豪放……這種審美風尚的轉變引發瞭對王羲之的批評。傲岸不羈的李白狂放不羈地喝道:“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文壇領袖韓愈在《石鼓歌》中稱“羲之俗書趁姿媚”,其原因在於當時的審美風尚更欣賞雄壯 的書風。張懷瓘亦是如此,批評王羲之書法“無丈夫氣”、“乏神氣”,這正說明當時的審美風尚更傾向於雄強、偉壯。顯然王羲之秀雅、靈巧、俊逸、柔媚的書風 與新的審美觀不合拍。其實對於張懷瓘批評王羲之一說的引述可謂以大換小,偷換概念。而對於整個論說,顯為以偏概全、後知後覺之說。尤其是對於李白和韓愈的 言辭,嚴重脫離兩者的生成語境,其說自然有失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