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顧炎武七次拜謁明孝陵 一生抱負凝結這首欲說還休的《重謁孝陵》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朱元璋誅功臣面不改色 但殺此人時卻痛哭不舍
顧炎武不僅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更是身體力行地踐行這句話。生於江南官宦世傢,顧炎武與南京有不解之緣,他一生中七次拜謁紫金山上的明孝陵,最後一次寫下瞭《重謁孝陵》一首詩。此時是清順治十七年,那個光復故國的理想,已經離顧炎武越來越遠。
南藝人文學院 丁子
揚子晚報記者 張可
【名篇佳句】
舊識中官及老僧,
相看多怪往來曾。
問君何事三千裡,
春謁長陵秋孝陵。
——《重謁孝陵》
清·顧炎武
淵源典故
先看詩文的字面意思。“中官”指宦官,明代有安排宦官守陵的傳統,不少權傾一時的宦官被罷黜後,都會被發配到南京守孝陵終老。詩的第一句就是說,顧炎武拜謁孝陵時,遇到守陵宦官和山上寺中僧人,大傢面面相覷,對方心裡知道這是念念不忘前朝的遺民又來拜祭。第二句是說,顧炎武在北京昌平的十三陵拜謁過明成祖朱棣後,長途跋涉回到江南,再一次拜謁明孝陵。
綜合顧炎武的生平看,這首詩則寫滿瞭辛酸。他生於江南官宦世傢,從高祖父開始,四代先人在朝為官。明末時,27歲的顧炎武放棄科舉,把目光轉向經世致用之學,先後完成瞭《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等實用性著作。清兵入關後,顧炎武受舉薦在南京兵部任職,不斷著論,為朝廷出謀劃策。弘光政權滅亡後,顧炎武一度投軍,並以精衛填海的精神,秘密組織一系列抗清行動,但均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