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時期顧炎武的歷史性成就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揭秘:寧王朱棣為什麼不願做藩王卻要起兵謀反?
顧炎武生活在明清之際“天崩地解”的時代。封建社會的沒落,資本主義的萌芽,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空前尖銳,構成瞭那個時代的豐富畫面,也為產生出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文化巨人提供瞭一個風雷激蕩的學術環境。顧炎武的思想來自時代的啟迪,同時又受到時代的局限。
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顧炎武記錄瞭明代中後期社會發展的方向,如長江中下遊一帶“商賈既多,土田不重”,“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貿易紛紜,銖求刻核”。他對這些雖不能深刻理解,但卻承認“天下之人各懷其傢,各私其子”,是人之常情。他說:“為天子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為……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他主張把開礦的權利下放到郡縣,說“縣令開之,是發金於堂室之內也”,“則唯主人有之,門外者不得而爭也”。這些都多少反映瞭當時市民階層的意識。他提出“寓封建之意於郡縣之中”,把生財治人之權歸於郡縣,這種政治上的民主改良是有其背後的經濟原因的。
顧炎武由於階級的局限,對明末農民戰爭是堅決反對的。但他身處亂世,大半生過著客旅生涯,“足跡半天下”,較多地接觸到當時社會的實際,對勞動人民的苦難有一定瞭解,並抱有深切的同情。他認識到封建統治者的繁重賦稅是“窮民之根,匱財之源,啟盜之門”,他感慨“生民之困,未有甚於此時者矣”。為此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