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與張九齡
◎ 李劼 紐約 文藝評論傢)
唐玄宗在位的開元天寶年間,最著名的賢臣有張九齡,最亮麗的詩星有李太白。每每有人向朝廷推薦人才,玄宗都會垂問道:“其人風度得如九齡否?”但這不等於說君臣之間從無分歧。
當張九齡上奏:“穰苴出軍,必斬莊賈;孫武行令,亦斬宮嬪。守珪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李隆基斷然駁回:“卿豈以王夷甫識石勒,便臆斷祿山難制耶?”絕非毫無來由。這要放在李世民,安祿山必死無疑。但李隆基不是李世民。打天下的李世民有鐵石心腸,治天下的李隆基乃性情中人,一顆悲憫之心柔軟得幾近後來的南唐後主李重光。更何況張九齡又很不明智地列舉孫武斬宮嬪的典故。就算李隆基不聯想到楊貴妃頭上,也會傷到他那顆面對女人時的柔軟之心。好在張九齡畢竟是玄宗愛卿,不會惹出龍顏大怒。
在中國歷史上,賢臣通常是幸逢瞭明主才得以成立。諸葛亮再能幹,也得碰上劉備才能施展。故而張九齡言:“人之所以為貴,以其有信有禮;國之所以能強,亦雲惟信與義”;不知就裡。王朝國傢,得碰上明君才撞上好運,與信義無關。倘若唐明皇與劉阿鬥一樣,能有開元盛世麼?就算李世民在李隆基的位置上,也未必能夠治國昌盛如彼。張九齡的政治成就,與其說是識破安祿山,不如說是開鑿大庾嶺,修通梅關古道,從而使他的另一句名言“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有瞭點實際的意味。中國歷史上的文官政治是頗有文明內涵的,隻是中國文人為政都習慣於言義不言利,張九齡也未能免俗。但又因為如此重義輕利,才能得到後世儒生仰慕,也為同時代的杜甫盛贊如斯:“相國生南紀,金璞無留礦。仙鶴下人間,獨立霜毛整。”《故右仆射相國張公九齡》)倘若張九齡言利不言義,杜甫會說“仙鶴下人間”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