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與荒誕:“桂冠詩人”郭沫若的內心世界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你也會想看的:李宗仁的後代有什麼結局
郭沫若1892.11.16-1978.6.12)
唐曉渡認為,解放後的郭沫若之所以發展到這一步,完全是“屈服於權力和政治中心話語”的結果,丁東則對晚年的郭沫若持著一種寬諒的口吻,他說:“自古以來,文人由士而仕,都難免以出讓自我為代價”,“郭老的悲劇在於,他不是沒有自省能力,而是有心自省,無力自拔”。
在20世紀20年代,郭沫若曾明確宣稱:“詩是人格創造的表現”,“個性最徹底的文藝便是最有普遍性的文藝,民眾的文藝”。他向往強有力的個人,在想象中塑造瞭那個具有無限能量的“天狗”式的自我形象,把是否有突出的個性看作詩的生命。他認為,“詩之精神在其內在的韻律”,“內在的韻律便是‘情緒底自然消漲’”。他還說,“具有音調的,不必一定是詩,但我們可以說,沒有情調的,便決不是詩”,“非詩的內容,要借韻語表現時,使我們不生美的感情,甚至生出嘔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