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五次親征漠北究竟為瞭什麼? 得到傳國玉璽瞭嗎?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袁崇煥為什麼要殺毛文龍?真的是錯殺嗎
永樂年間,對明王朝最大的威脅不是南方的安南,而是北方的蒙古。當時蒙古分裂為三部:韃靼部、瓦刺部和兀良哈部。朱棣對蒙古采用恩威並施、分化瓦解的策略。兀良哈部早已歸附,並在“靖難之役”中為朱棣立有赫赫戰功。韃靼部較強,朱棣有意聯絡瓦刺,與之抗衡。
永樂七年,朱棣命丘福率軍10萬征討韃靼,不意大敗而歸,因此才有朱棣親征之舉。永樂八年二月,朱棣親率50萬人出征,太子留守南京,皇長孫留守北京。五月,發現瞭韃靼部本雅失裡的位置。朱棣命每人自帶20日糧食,率輕騎疾馳。在成吉思汗興起的斡難河與本雅失裡遭遇,雙方大戰,最終本雅失裡敗逃。回師途中又遭遇阿魯臺部,激戰數日,阿魯臺戰敗逃遁。朱棣估計敵人可能貪圖輜重,必會前來劫掠,便設下埋伏。明軍班師時,果然有人來襲。霎時伏兵四起,敵人潰逃,被俘有幾十人。朱棣第一次親征便大獲全勝,韃靼部的勢力被削弱瞭。
隨著韃靼部的衰敗.瓦刺部強盛起來,時常騷擾邊境。永樂十二年(1414),朱棣決定第二次親征,並讓皇太孫隨行。六月七日,在忽蘭忽失溫(今蒙古烏蘭巴托東)遇到瓦剌的主力部隊。這場戰鬥十分慘烈,雙方損失相當,直到傍晚敵人才敗走。永樂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朱棣又三次親征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