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傢蔡邕聽琴妙解琴意
【圖語:蔡邕】
東漢末年,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統治階層內部的矛盾更趨尖銳。著名的文人琴傢蔡邕,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中。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祀縣)人,年輕時就以善彈琴而知名。朝中權貴向桓帝推薦他出來做官,並通過陳留太守把他調赴京都洛陽。但蔡邕不滿宦官專權,從傢鄉出發,走到半路就稱病返回故鄉。回來時,寫瞭一首《述行賦》,通過沿途所見,諷刺當局的荒淫奢侈。通過對於“人徒凍餓,不得其命者甚眾”的淒涼景象的描寫,表達他“心憤此事”的感情。以後,他雖做瞭中郎、議郎一類官,也因為彈劫宦官權貴,被流放到朔方。遇赦歸來時,又對當地宦官勢力五原太守很不客氣,因而再度受到迫害。為瞭躲避那班有權勢的惡人們的謀害,他“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流亡避禍達12年之久,帶著一傢老小在外奔波,過著流亡的生活。在此期間,他創作瞭著名琴曲《蔡氏五弄》。
《蔡氏五弄》包括五首作品,即《遊春》、《淥水》、《幽居》、《坐愁》、《秋思》。據說這五首琴曲是他去山中訪問鬼谷先生後,用瞭三年時間寫成的。這五首作品在當時就受到人們的重視,歷經各代,一直到唐代都享有盛名。嵇康在《琴賦》中,把它列為當時流行的“謠俗”作品一類,隋代的《琴歷》,唐代的文字譜《幽蘭》卷中,都列有這五首曲目。隋文帝廢除門閥世第選官的“九品中正法”,開創有學問就可參加平等考試的科舉制度,就規定彈奏“蔡氏五弄”為必考課目。大詩人李白,李賀、王維等都曾借《蔡氏五弄》題目吟詩。宋人朱長文說:“伯喈所以寓其哀思者,蓋在此五曲,特假物以名之耳。”認為是借寫景來寄托他的哀思,這是很有道理的。現存明代琴譜中的《蔡氏五弄》,並非當時的原作,其歌詞都是出自《樂府詩集》,曲調也平庸,是後人的擬作,沒有什麼研究價值。除《蔡氏五弄》外,明人朱權編《神奇秘譜》中《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兩首琴曲據題解稱也是蔡邕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