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與胡惟庸之死的背後真相——皇權與相權之爭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明代皇室媚藥秘聞:明世宗服藥後弄死宮人?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登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作為輔佐自己的功臣,洪武三年,朱元璋封李善長為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賜韓國公。歲祿4000石,卻封劉伯溫為禦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館學士,賜誠意伯,食祿241石。
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來瞭,先不說職位的高低,光是薪水就讓人大跌眼鏡瞭。如果之前把劉伯溫比做張良的話,那麼李善長就好比朱元璋的蕭何。然而這張良與蕭何待遇厚薄可謂差之千裡。
李善長位列百官之首,而劉伯溫隻能算是區區四品官,敦重敦輕,這一官位就分出來瞭。當然李善長被列為第一功臣,有許多因素,他所做的工作就象當年蕭何的工作,就是所謂的幕後工作者,勞心勞力。而劉伯溫雖然也曾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可是出生在浙江的他對於有著重要的鄉土觀念的朱元璋來說畢竟是個外鄉人。
不得不提一下,當時的朝堂早已明確分為兩派,一派是以朱元璋同鄉為首的淮西派,一派是以劉伯溫為代表的浙江派,他們以出生地為劃分界線,赫然成為對立的兩個派系。
不用多說,淮西派占有絕對的優勢,連皇上都是淮西的,這是他們值得榮耀的地方,所以在當時,人人以會說淮西方言為榮,雖然沒有象現在普通話那樣得到國傢的推廣,但是朝野的官員們紛紛學習淮西方言,並以會說西話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