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潛民間:張謇與晚清士紳公共領域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一代女俠秋瑾,曾率500女漢子逼降國軍一個團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許紀霖為《經濟觀察報》撰稿
晚清是一個歷史大轉型時代,張謇作為傳統中國士大夫,也具有瞭新的時代特點。
傳統中國士大夫有傢國天下的情懷,救世濟民。但士大夫的救世,有兩條路線,一是上行進入廟堂,得君行道,二是下行,沉潛民間,教化社會。宋代以後,士大夫一身兼二任,在朝為士大夫,在野為民間士紳。
晚清自太平天國革命之後湘軍崛起,政治重心從中央逐漸向地方下移,封疆大吏與地方士紳的聯盟,是張謇最終棄官不做、回到民間的歷史背景。
作為有大好仕途前景的狀元,張謇離開京城,回到南通開辦民間事業,也有其個人因素。他與同時代的袁世凱不同,是一個飽讀經書的儒傢書生,視儒傢道義為立身做人的第一準則,雖然農傢出身,卻有愛惜羽毛的士人尊嚴。在朝鮮擔任吳長慶幕府、戊戌變法中作為帝黨核心成員目睹上層政治各種險象,對官場的權力鬥爭深為厭惡,而晚清之後江南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崛起,為他提供瞭一個返回傢鄉,從民間施展抱負的新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