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鄭經提出最早的“一國兩制”不被采納,康熙最後武統臺灣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13年時間裡,國庫收入增長7倍,雍正皇帝怎麼做到的?
公元1683年6月,施瑯指揮清軍水師先行在澎湖海戰中對臺灣水師獲得大勝,臺灣水師主力全部覆沒。至此結束兩岸分裂局面,回復大一統格局。施瑯因功被大清授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
從1663年滿清圖謀攻取臺灣至1683年收復臺灣,滿清花瞭足足20年時間。1663年清朝與荷蘭聯手進攻金門與廈門,金廈兩島陷,鄭經便撤退臺灣,將“東都”改為“東寧”,並伺機反攻福建。
鄭經是鄭成功長子。
鄭成功原為中國南明政權的大將軍,因蒙南明紹宗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朱成功”,又因蒙南明昭宗封延平王,稱“朱延平”。尊稱“延平郡王”。其打著大明朱氏旗號建立南明東寧政權,與滿清抗衡。鄭成功死後,鄭經襲爵“延平郡王”,繼續與滿清抗衡。
鄭經
康熙帝對這一塊朱姓海島如鯁在喉,立志發誓要收回。要收回臺灣無非兩種手段:一是軟統,即和平手段;一是硬統,即軍事手段。
滿清政府多次派使臣與鄭經談判,希望通過和平手段收復臺灣。鄭經堅持采朝鮮不削發、不入貢之先例,方肯改姓易幟。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國兩制”,但是,滿清政府始終沒有松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