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當敬白居易
最近,有報道提到北京市紀委書記李書磊最敬佩白居易,“他用佛傢的無差別心洞見人生,避免瞭人們常用的那種等級偏見”。白居易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作為當代領導幹部,可以從白居易身上,看到哪些“心向往之”的閃光之處?以古鑒今,研讀白居易的人生,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迪。
在如何為官的問題上,白居易可謂“心中坦蕩蕩,不失赤子心”的代表,觀其一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處世原則,溢於言表。白居易前後歷官十二任,也遭遇過邪惡勢力,也有沉沉浮浮。要說進圈子、上山頭,有千萬個理由同流合污、隨波逐流瞭。而他不管是做京官還是地方官,清白品行未污,兼濟之志未泯。在京城,權貴橫行,黨爭不斷,也能做一個實話實說的諍臣,“始得名於文章,終得罪於文章”;到地方主政,他始終憂民為民,為瞭讓老百姓脫貧致富,又是勸農,又是改革稅收,又是節省官府開支,開動腦筋想盡辦法。後來被打壓,被排擠,白居易也力所能及為民做點事兒,在杭州為百姓築堤浚井。心中有是非曲直,心中有百姓民生,任爾東南西北風,找到瞭“政為誰出”的金鑰匙,何愁會隨波逐流、迷失宦海?
在白居易身上,還有為官者最難得的一種品質:控制欲望、善於反省。握權易膨脹,易自以為是、忘乎所以,忘掉權從何來,該往何去。白居易有一首著名的《觀刈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他看到農民們在烈日下割麥子,收獲之後全交瞭賦稅,而自己一不種田,二不織佈,沒有多少功德卻每年拿到俸祿三百石,心中慚愧不已,努力以為民做事盡職回報。這何嘗不是欲望面前的為官本分?多少腐敗,都是在不知滿足的欲望中滋長,在物欲橫流中迷失,心中沒有“慎獨”定心珠,修齊治平終枉然。表達這份慚愧心與自律感的時候,白居易還不到40歲,其心其志,殊為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