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華| 杜甫,卑微的記錄者
文章分類:唐朝
你也會想看的:“女宰相”上官婉兒是否真的迷戀狄仁傑
將命運的蹇楚化成1500餘首沉鬱頓挫的詩歌,並在渾然天成的韻律中折射出一個王朝的背影,杜甫,是一個高產的詩人,更是一個時代的記錄者。
我們是在眾多膾炙人口的詩行中記住這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這是杜甫眼中的長江;“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杜甫眼中的泰山;“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是杜甫眼中的春色;“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杜甫眼中的深秋;而他充滿悲愴色彩的《三吏》、《三別》、《麗人行》、《兵車行》,則在繼承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精神的同時,大膽創作,跳出樂府古題的框范,以一腔悲憫的情懷記錄瞭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生活圖景,在深沉的詩思中嵌入自己對生命對時代的拷問。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大師,一生卻始終處於顛沛流離、饑寒交迫的生存境遇之中。生於“奉儒守官”的詩學世傢,杜甫從青年進代起,就立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欲求取功名,成就一番偉業。然而,在二十五歲這年,意氣風發的杜甫應試落第瞭,並沒有敲開仕進之門。當然,彼時杜甫的心情還沒有沮喪,此後很快他便踏上瞭遊歷的征途,在他看來,自己的一腔抱負終究會有用武之地,隻是時間問題。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想法,他在這段遊歷期寫下瞭許多豪氣幹雲的詩篇,尤其是當他與“詩仙”李白會晤之後,更覺相見恨晚,他們二人攜手同遊名山大川,在清風明月中酬答唱和,在溪水錚淙中諦聽著彼此的心音,這段時光無論對李白還是對於杜甫而言,都是他們人生最值得珍藏的回憶,而浩如煙海的中國詩歌史,也因為這兩位雙子星的短暫相逢,放射出最璀璨的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