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鴨頭丸帖》
王獻之行草《鴨頭丸帖》,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絹本,縱 26.1厘米,橫26.9厘米,二行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帖文:“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用筆開拓跌宕,情馳神縱,流美清秀,無一點塵俗之氣。吳其貞《書畫記》稱為“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
《鴨頭丸帖》用墨枯潤有致。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全帖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
歷史上有人認為此帖為王羲之所作,今人大多認為王獻之所書。此帖有宋徽宗時“宣和”、“政和”印,是流傳有緒的王獻之作品。宋代曾刻入《淳化閣帖》、《大觀帖》、《絳帖》,明清又刻入《餘清齋法帖》、《玉煙堂帖》、《寶賢堂帖》、《鄰蘇園帖》等。
《鴨頭丸帖》是東晉書法傢王獻之寫在絹上的一件優秀草書作品,也是王獻之書法作品中唯一的傳世真跡,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共有兩行15字。這幅作品運筆非常熟練,筆畫勁利靈動,風神散逸,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筆鋒人紙靈巧而又變化多姿,方筆、圓筆、側鋒、藏鋒都有,如“鴨”、“當”兩字起筆處是順著筆鋒直接入筆,“故”字起筆是側鋒,“頭”、“不”等字與上一字相連,所以是逆鋒起筆,但也有以頓筆和藏鋒起筆的,如“明、君”等字。字與字之間氣脈貫通,連中有斷,如第一行“明當必”,第二行的“集當與”筆畫連綿,而“佳、明”,“與、君”等字之間重新起筆,調整筆鋒,但暗中還是有呼應,,斷連結合使整幅字有疏有密,空白靈活。帖中的10多個字曲直結合:橫豎較直,有剛勁之美;又有圓轉外拓的曲筆,有遒婉之美,用墨巧妙自然,墨色有枯有潤,變化豐富。章法上行距很寬,顯得蕭散疏朗,堪稱是一幅不拘法則而又無處不存在法則、嫵媚秀麗而又散朗灑脫的草書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