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繇憑啥與書聖並稱“鐘王”
文章分類:曹魏
你也會想看的:三國英雄司馬懿和諸葛亮比拼誰更勝一籌
王世國廣東省書法評論傢協會主席)
當曹操與袁紹展開著名的“官渡之戰”時,魏國重臣鐘繇給曹軍送去瞭兩千匹戰馬,甚應其急,幫助曹操獲得大戰勝利。就是這位鐘繇,在書法史上卻是一位與書聖王羲之並稱“鐘王”的大書法傢。他憑啥這麼牛?那是因為他不僅善寫漢魏時正統書體——篆書和隸書,而且他還是當時新書體——楷書的奠基人和革新者。他68歲時書寫的《賀捷表》,就是他小楷的經典作品。
219年魏國大將徐晃等擒殺瞭蜀將關羽,鐘繇得知喜訊時,寫下這篇賀捷的表奏。《宣和書譜》評說道:“鐘繇《賀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清代王澍說它:“渾幽而大雅,或正或偏,具方外之妙。”作品點畫輕盈瀟灑,清麗無前,字形亦趨方正,但仍有古隸之意,高古純樸。
首先,在結體上還保留著隸書的部分特點。與隸書一樣,它的字體多橫向伸展,呈扁方形狀。這明顯地不同於後來的呈正方或長方的唐楷。鐘繇常常壓縮縱向的長畫,這種橫向伸展的扁方形狀,後來就成為小楷特有的體段。例如,當他寫“彳”或“亻”旁時,使上下截各占二分之一的長度,幾乎豎畫變成瞭一點。《賀捷表》中的“行”“任”“佇”等字就是這樣。對“人”字頭的字,他則采用撇捺開張的構造方式,增大“人”字頭下面的空間,使字的下部盡量上貼。如《賀捷表》中“企”“令”“命”“險”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