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遺囑中,對自己一長處十分自豪,李鴻章自愧不如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順治皇帝之“死”能叫“薨”嗎
在19世紀末,“中興四大名臣”中的曾國藩、左宗棠相繼去世後,大清政壇一度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面對西方世界的崛起,大多數朝臣不知所措,朝堂上能安邦治國的耆宿,隻剩下李鴻章、張之洞二人。
李鴻章和張之洞的人生經歷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都是從小天資聰穎的“神童”,20幾歲就考上進士步入政壇;他們同樣是慈禧一手提拔的“後黨”,對慈禧太後忠心耿耿;他們又都是洋務運動的先行者,在晚清時期大力開辦洋務,興建工廠、企業、學堂,為近現代中國的工業發展打下瞭基礎。
不過此二人雖然經歷相似,但性格卻截然不同。張之洞是晚清時期清流派的主要領袖之一,因此非常愛惜自己的名譽,平日為官處事也非常廉潔。在臨終前,張之洞在自己的遺囑中這樣寫道:
“餘)為官四十多年,勤奮做事,不謀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間,地不加一畝,可以無愧祖宗。望你們勿負國恩,勿墜傢風,必明君子小人之辨,勿爭財產,勿入下流。”
可見,張之洞十分看重自己“清正廉潔”的品行,認為是一件“無愧於祖宗”的大事。實際上,張之洞的政治生涯中大部分都在地方,手中權力又大,如果他想貪污,送禮行賄的人能把張傢門檻踏破。但他一生堅持操守,傢裡手頭緊時甚至拿出衣物去典當,可見其兩袖清風的作派,確實所言非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