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胡適 :穿越到民國的黛玉與寶釵
《紅樓夢》這部上至宗法哲學,下至飲食男女的未完成之作,幾百年來以其博大精深、撲朔迷離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包羅萬象的迷霧下的這個 “三角戀”故事裡,曹公用筆下精神氣質截然不同的兩位女主角,表達瞭他內心中也許最矛盾復雜又難以言說的人生感悟:一個心在世內的人,難免不去羨慕世外的無拘無束,一個心在世外的人,卻也不得不被入世的功名和成就所吸引。他面對著中國知識分子永恒的難題:一個人的一生是要效仿魏晉名士獨善其身,保持率真奔放的個性,反抗黑暗的現實,不與污濁同流合污;還是歸依主流、既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又兼濟天下,在適應社會中希求改變社會。
有趣的是,幾百年後,在“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民國大背景下,魯迅和胡適仿佛林黛玉和薛寶釵從書中走出,在當時珠圍翠繞、爭奇鬥艷的文壇大觀園裡,作為絕對的主角,帶領著各自背後的思想陣營,形象生動再現瞭千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迥異的氣質、選擇的困惑和殊途同歸的理想。
魯迅有著和林黛玉一樣渾然天成,驚艷四座的文采天賦,且他們的作品都不是緣於苦功和沉淀,而是來自閃光一現的靈氣。黛玉不用像香菱一樣廢寢忘食苦吟,信手拈來就是絕句,而魯迅當瞭多年的小公務員,三十八歲出山一作便一鳴驚人,他們有著異於常人的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洞察力。這種獨特和敏銳,讓他們難於人雲亦雲,隨波逐流,在蕓蕓眾生當中的始終保有那份疏離、獨立和清醒:他們都對世俗社會的平庸不屑一顧,對固有的社會規則和價值產生質疑,對禮教對人的束縛發起挑戰。制度的腐朽落後、國人的麻木不仁和底層的困苦艱難深深刺激著魯迅,他無法像一些文人一樣蠅營狗茍作壁上觀,而是發出來瞭千百年剖析和批判國民性的最強音,至今餘音裊裊,刺痛人心。黛玉孤高自許,目下無塵,在保守和禁錮的時代,她鄙視沽名釣譽的文人,蔑視傳統的仕途經濟、功名利祿,追求禮教所不容的自由戀愛。他們都是不折不扣的叛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