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劉徹:放任黃河泛濫的真正考量
文章分類:西漢
你也會想看的:《霍去病》內蒙古開機,夢回強漢書寫少年英雄傳奇
“瓠子決兮將奈何?浩浩洋洋,慮殫為河。殫為河兮地不得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這是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於泰山封禪後,親臨黃河決口所作《瓠子歌》。隨後,漢武帝令人修築河堤,堵塞決口,並“沉白馬玉璧於河”,祈求河神庇佑。
經過艱苦奮戰,黃河位於河南濮陽瓠子的決口終於堵住。這次成功的治河經歷也成為漢武帝一生文治武功輝煌的一筆。但其實,黃河改道南流,奪淮入海的“天災”已持續二十多年。其間,中央政府幾乎無所作為,直讓“天災”演變成千裡無廬,災民易子而食的“人禍”。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策劃馬邑之謀,試圖誘捕匈奴單於,拉開漢匈之間近半個世紀的戰爭序幕。次年,黃河即在瓠子決口,梁、楚一帶16郡受災。漢武帝接報災情後,即命大臣主持堵口。但因水勢兇猛,堵而復決。治河,還是打仗?這個問題一定深深困擾過漢武帝。
網絡配圖
水、旱、蝗、地震、山崩、瘟疫等災害在古代被看成上天降下的懲罰,以警告代天牧民的皇帝。然而,皇帝渴望建功立業,讓匈奴單於對自己俯首稱臣,為達此目的,不惜傾舉國之力。治河所需的人力、物力也相當龐大,更可能經年累月堵而復決,徒勞無功。治河和打仗,幾乎是不可兼得的魚和熊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