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丙吉問牛”筆筒想到的
胡朝輝
國傢博物館藏有一件明代崇禎青花“丙吉問牛”圖筆筒,口徑18.5厘米,高19.4厘米。筆筒的一面繪農夫一手荷鋤、一手牽牛正砥礪前行,他身後的牛兒步履蹣跚、氣喘不已;另一面繪丙吉帶隨從出行,一個百姓模樣的人正跪地向他報告有人鬥毆及死傷情況,丙吉身後的隨從兩兩相向,似乎在竊竊私語。畫面人物神態各異,表情豐富,牛的形象也十分生動。這件青花筆筒,胎質潔白致密、釉面白中泛青,青花發色青翠艷麗,是崇禎民窯瓷器中的精品。
崇禎年間,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銳,大明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朝廷無力顧及禦窯的生產,官窯的優質原材料和優秀工匠開始向民窯流動。由於商品經濟發展和海外貿易的影響,崇禎民窯開始呈現出勃勃生機。在胎釉配方、青花料處理、裝飾藝術方面都有瞭新的突破,生產出一大批質量上乘、風格清新自然、頗具思想意義的瓷器精品。
“丙吉問牛”圖是晚明瓷器上的常見紋飾,該典故出自《漢書·丙吉傳》:早春的一天,擔任漢宣帝丞相的丙吉在出巡時遇到行人鬥毆,路邊還躺著死傷的人。然而,丙吉卻不聞不問,驅車而過。過一會兒,看到一個農夫正費力地趕著一頭牛前行,這頭牛走得氣喘籲籲、直吐舌頭,丙吉立即停車詢問趕牛人趕著牛走瞭多少路程。下屬不解,問丙吉為何如此重畜輕人。丙吉回答說:“行人鬥毆,自有京兆尹等地方官員處理,我隻需要適時考察其政績優劣並奏明皇上,有功則賞、有罪則罰就可以瞭。丞相的職責是總攬全局,讓國傢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而不應親自管理具體瑣事,所以對鬥毆死人的事就不加過問瞭;而問牛的事則不同,如今是春天,天氣還不應該太熱,如果那頭牛是因為天太熱而喘息,那就說明氣候反常,農事勢必會受到影響。所以,我過問瞭牛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