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鄧艾伐蜀過成縣陰平始末
鄧艾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幼年喪父,與母相依為命,四處流浪奔波。十二歲時母子二人流落到潁川,看到已故太丘長陳寔碑文:“文為世范,行為士則。”便改名為范,字士則。後來得知本宗族內有與其名相同者,又改名為艾,字士載。長大後因口吃,朝廷不允許當幹佐,僅為稻田守叢草吏。因偶然之機接觸到瞭魏太尉司馬宣王(司馬懿),宣王對他的才幹非常欣賞,便被提拔為尚書郎,之後讓其出參征西軍事,遷南安太守。此後,他在與蜀漢的多次交兵中因克敵有方、指揮得當、屢建奇功,故職位不斷得到升遷,累遷至征西將軍。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他在曹魏伐蜀的重大軍事行動中,重挫蜀漢大將軍薑維,巧渡陰平,一舉滅掉蜀漢割據政權,使當時三國鼎立的政治格局迅速解體。
陰平,即今甘肅省隴南市文縣古時之稱謂,歷史上曾是隴蜀必經的重要通道之一。據考,東漢前由洮河、渭河流域通往陰平有三條路可走:一條是由沓中(今舟曲以西、岷縣以南的地區)起沿洮河而下至臨洮(今甘肅岷縣),再南下沿白龍江過石門(在今武都境內),經臨江關至陰平橋頭(文縣玉壘關)後進入四川,這條路史稱沓中陰平道;第二條是起自狄道(今臨洮),越露骨山(渭源縣西南),沿岷江南下循前一條道路直抵陰平,史稱陰平正道;第三條由天水經鹽官、禮縣、西和、武都後,連接前兩條路進入陰平。因三條由隴入蜀的道路均經過陰平,所以史傢合稱這三條路為陰平道。正緣於此,陰平在三國時期就成為魏、蜀兩大政治集團競相爭奪的戰略要地,雙方於此斷斷續續曾鏖兵長達半個多世紀。當年曹魏伐蜀,鄧艾巧度陰平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這段故事後來被羅貫中先生寫進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鄧士載偷度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極大提高瞭陰平的知名度。其故事情節雖然甚為精彩,但是它畢竟是文學作品而不是歷史著述。那麼,史籍中是怎樣記載這段歷史的呢?在此筆者依據《三國志》之記載來回顧這段久遠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