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女蔡文姬
美女難得,才女更難得。而才貌兼具、聲傳千百年的女子更是屈指可數,蔡文姬則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蔡文姬一生坎坷,卻堅守本真,有個性,有才華,有夢想,如一枝怒放的夏荷搖曳在中國封建社會青史之中。這樣的女人,是從內而外散發魅力的女人,較之傾國傾城的玉環飛燕,更令人欣賞而敬重。蔡文姬名琰,子文姬(原字昭姬,為避司馬昭諱,被改為文姬),生於漢末魏初那個充滿血與淚,充滿苦痛悲憤的時代。詩人們把這血與淚的苦痛悲憤堅忍地收藏起來釀造瞭一曲時代悲歌。
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當時名氣頗高的文學傢和書法傢。雖然蔡文姬童年即隨父親充軍到北方荒涼之地,西遷東徒,顛沛流離,但在"曠代逸才"的父親濡染下,聽絲竹,聞書香,出落得容顏秀美,氣質嫻雅。這樣的女子,本該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然而蔡文姬卻一生三嫁,命運多舛,飽受戰亂離別之苦。
文姬十六歲第一次出嫁,遠適河東衛傢。她的丈夫衛仲道是出色的士子,夫妻恩愛,琴瑟和諧。可惜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咯血而亡,蔡文姬無子女,遂回娘傢寡居。後來董卓被誅,她的父親因受牽連入獄而死。當時各地軍閥混戰,匈奴趁機入侵中原,蔡文姬和許多其他的婦女被擄掠到瞭匈奴。匈奴士兵見她年輕貌美,將她獻給瞭匈奴左賢王,這一年她二十三歲。所幸,左賢王敬重她的才華與人品,對她甚為寵愛,並與她生下兩個兒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她在南匈奴學會瞭吹奏胡茄,也學會瞭少數民族語言,但“雁南征兮欲寄邊心,雁北歸兮為得漢音。雁飛高兮邈難尋,空腸斷兮恩愔愔。攢眉向月兮撫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彌深。”《胡茄十八拍》泣血帶淚,深刻地表達出文姬遠在異域無限淒涼的故國之情。“我非貪生而惡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歸桑梓,死當埋骨兮長已矣。”正是強烈的愛國精神支撐著文姬,使她在匈奴得以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