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曹丕曾對重陽節加以解釋,他是怎樣解釋“重陽”的?
文章分類:曹魏
你也會想看的:曹操到底占有瞭多少美女?
曹丕在寫給大臣鐘繇yóu)的信中這樣寫道:中國自古以“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日正好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稱作“重陽”,也叫作“重九”,“九”含有“長久”的意思,“重九”意指活得長長久久,當然值得設宴聚會瞭。
這則材料告訴我們許多信息。首先,重陽節由來甚久,至少在曹魏時期就有瞭這一節日,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瞭。第二,它告訴我們,重陽節得名是因為九為陽數一、三、五、七、九都是陽數,九是最大的陽數),陽數相逢,故名重陽。第三,它還告訴我們民間過重陽節的心理原因,是因為“九”與“久”諧音,九九就是久久,而久久也就是長久。最後他還告訴我們,重陽節的過節方式是設宴聚會。
魏文帝曹丕是曹魏的開國皇帝,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傢、文學傢,在文學史上與其父曹操和其弟曹植並稱三曹。)
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星的儀式。大火星是古代標志季節變化的星宿,在秋季九月隱退。 由於古人一向把大火星作為季節生產與生活的標識,並且將大火星奉若神明,大火星的退隱,使人們不僅失去瞭時間的坐標,而且還產生瞭莫名的恐懼。大火星的隱退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正如大火星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在大火星隱退的時節,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大火星祭祀儀式情形雖然已經很難知曉瞭,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禮俗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比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灶神是傢居的火神,這正是古代九月祭祀大火星的蛛絲馬跡。古人常常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即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就是以大火星的出沒為依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