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寧願被曹操追上也不拋棄百姓
文章分類:蜀漢
你也會想看的:劉禪是“大智若愚”嗎
魯迅先生評價《三國演義》,其中有這麼一句:“欲顯劉備之長厚近似偽”《中國小說史略》),這句話本來並不過分,因為《三國演義》的作者就是將劉備作為封建時代的“仁君”形象而加以塑造的,與歷史上的梟雄劉備自然不可混為一談。然而許多讀書不細心的朋友人往往先入為主的以《演義》中的劉備形象代入歷史上的劉備,最後得出諸如劉備“虛偽”、“沽名釣譽”等結論,這就混淆瞭歷史的本來面目。因此,本文擬從史實的角度,談談劉備的“仁義”。
劉備講“信義”,最典型的表現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備從樊城向江陵退卻時:
“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馀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馀裡,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先主傳》)
當有人勸說他拋棄隨行的民眾而獨自逃跑時,他卻以“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斷然加以拒絕。對此,東晉史學傢習鑿齒給予瞭高度評價:“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先主傳》引裴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