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莊子(二):現象介於主客 ,認識復雜艱巨
文章分類:戰國
你也會想看的:屈原為何選擇在“鬼節”投江?
【文/唐加文】
本期導讀:莊子舉例說:“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看來,僅從理論著眼,人們的確不能圓滿地做出判斷。
莊子觸及瞭人認識中的悖論:就認識主體而言,它與客體形成具有認識結構的現象,人正是由現象認識客觀事物及其本質;就認識客體而言,它的本質能夠外化為現象,但是現象不就是本質,因而人不能由現象認識客觀事物及其本質。
一方面現象是人與客觀事物形成的認識結構,因而認識主體的情感、意志、意識和經驗必然會滲入現象當中。緣此,人們對同一認識對象可以得出不盡一致甚至相反的結論,這就是現象使客觀主體化的表現。莊瞭把這個原因歸結為:“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梯米也,知毫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覩矣。”人類困撓於各種知識系統相互攻訐,其原因蓋出於此。莊子把與認識俱有的主觀因素稱之“成心”,即成見之心,他說:“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私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而這也似乎是認識中難以消除的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