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緣何用瞭九個“不”?
文章分類:東晉
你也會想看的:王嶽倫被稱王導?作品照顧李湘接送王詩齡順便出鏡
拙文《五柳先生是誰》以下簡稱為“拙文”,見《中華讀書報》2017年9月13日第5-6版)通過文本對比,揭示瞭《五柳先生傳》以下簡稱為“《五柳傳》”)與《漢書·揚雄傳》即揚雄《自序》)的淵源關系,由此確認《五柳傳》的傳主是揚雄,《宋書·陶潛傳》所說的“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就是陶淵明以揚雄自況,隻是“時人”不知“誰是五柳先生”而已。限於篇幅,有一個細節問題,拙文沒有深談,那就是《五柳傳》用瞭九個“不”字。從這一角度來考察以上兩篇文本的關系,我們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事實上,在這樣一篇短文中,如此高頻率地使用同一個否定副詞,確實是一道獨特的小小風景。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指出:
按“不”字為一篇眼目。“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不慕榮利”,“不求甚解”,“傢貧不能恒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風日”,“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重言積字,即示狷者之“有所不為”。酒之“不能恒得”,宅之“不蔽風日”,端由於“不慕榮利”而“傢貧”,是亦“不屑不潔”所致也。“不”之言,若無得而稱,而其意,則有為而發;老子所謂“當其無,有有之用”,王夫之所謂“言‘無,者,激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