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為什麼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你也會想看的:蔣介石姓蔣還是姓鄭?隻需一招即可破解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國民黨政府對內對外的基本國策,就是“攘外必先安內”。這一政策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蔣介石
第一,“和外剿共”是“安內攘外”政策的基點。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認為面臨對日本和共產黨的“兩個戰爭”,國民黨受到“兩面夾擊”。他說,“外患不足慮,內匪實為心腹之患”。因此,嚴令“先清內匪,再言抗日”,聲稱“中央現在以平定內亂為第一”。這是“安內攘外”政策的基本依據。蔣介石明確提出,國民黨政府的“第一個責任”是“剿匪來安內”,“第二個責任”是“抗日來攘外”,而“剿共的工作,實是抗日的前提”。
第二,“安內攘外”政策中的對日態度,就是“忍辱負重”,“逆來順受”。蔣介石所采取對日妥協政策的重要原因,是由他們的階級特性所決定的。在他們看來,落後的中國,無力打敗日本,“中國一切不如人”。蔣介石一再表示“不求急功於一時”,不“博一時之虛榮”。
他在1934年7月《對廬山軍官訓練團精神訓話》中說:“我們中國沒有現代作戰的條件,不夠和現代國傢的軍隊作戰,如果不待時而動,貿然作戰,那隻有敗亡而已,不僅是十天之內,就是三天之內,它就可以把我們中國所有沿海地方都占領起來”。這種民族失敗主義的“三日亡國論”,說明蔣介石當時既不想抵抗,也不敢抵抗,以“和外”求茍安,集中力量“剿共”,是他政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