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女魂”秋瑾死後,遺骸為何74年被一葬十遷?
文章分類:清朝
向敬之
1906年春,“鑒湖女俠”秋瑾從日本回國開展革命活動,入浙江南潯潯溪女學任教,與校長、女詩人徐自華結為盟姊妹。9月的一天,秋、徐約去遊西湖。秋瑾手指西泠橋方向,說:“身入革命門,總有犧牲者,若能葬身那裡,墳鄰嶽王墓,為福多矣!有朝一日為革命捐軀後,就請為我成全。”徐答:“定然遵辦。我若死於革命,也埋葬於此!”
1907年7月6日,光復會首領徐錫麟在安慶刺殺安徽巡撫恩銘,率學生軍起義失敗。受徐弟徐偉供詞牽連,秋瑾被捕,數日後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
這位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彪炳青史。然其遺骸,卻因種種原因,在此後74年有“十葬”的曲折。
始葬: 1907年7月15日,紹興臥龍山西北麓
安慶起義前一月,鑒於經費欠缺,秋瑾趕去徐自華傢裡磋商。徐當場拔簪摘珥,將首飾和所有積蓄約合黃金30兩,交與秋瑾。分手時,秋說:“舉義在即,兇吉難料,已作犧牲之準備,埋骨西泠之約,千萬不可失信。”徐答:“果若犧牲,定使青山有幸埋忠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