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范蠡:歷盡千辛萬苦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國
文章分類:春秋
你也會想看的:東周和西周有什麼聯系?周平王為什麼會弒父
范蠡,春秋末期楚國人。雖出身貧寒卻學識淵博,在權貴橫行的楚國有志難舒,遂投身越國,輔佐越王勾踐滅吳,成就一番大業。然而,范蠡在權勢的巔峰急流勇退,潛心從事商業、農業、手工業,在民間贏得瞭陶朱公的美名,堪稱工匠百業的始祖。
勾踐滅吳後,范蠡攜傢眷門生避越而入齊,開始鉆研經商之道。他敏銳地領悟到商品的需求對價格的影響:“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范蠡提出“水則資車,旱則資舟”的“待乏”原則,即便在物品匱乏的時候,也能尋得獲利之法。
范蠡在齊國經商大有斬獲,為齊王所知,願任其為相。范蠡不願再踏足官場,婉拒齊王,攜傢眷遷居至陶(今山東定陶)。陶地的商業水平在當時已相當發達,客商會聚,貿易頻繁,使范蠡得以在商業上大展拳腳。、
范蠡不僅經商有方,在農業、畜牧業、手工業、水產養殖業等方面也頗有成就。他在陶地時,傾力指導發展農業、商業、畜牧業,使猗頓成為陶地的巨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