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為何自嘲是“大清帝國的裱糊匠”?
文章分類:清朝
李鴻章等人在借洋槍隊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領略瞭鐵甲洋炮的厲害,也看到瞭世界在變。“歐洲諸國,百十年來,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國,闖入邊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載,亙古所未通,無不款關而求互市……此三千餘年的大變局也。”在李鴻章看來,“西人專恃其槍炮輪船之精利,故能橫行於中土,中國向用之器械,不敵彼等,是以受制於西人”。因此要變,變則通。
那麼,如何變?洋務運動應運而生,堅持中體西用,通過大辦洋務,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洋務運動開啟瞭中國近代化之路,奠定瞭中國近代工業基礎,建立瞭近代海軍和海防。但洋務運動旨在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腐朽的專制統治,是以不觸及封建制度為原則的“技治主義”。另外,洋務運動的官方買辦,在腐敗的體制上又增加瞭買辦利益,挾洋自重,以外國勢力作為利益博弈的籌碼,從而加重瞭國傢腐敗進程。不顧時勢,安於現狀,愚昧無知,民智不開。當農業文明與近代工業文明大碰撞所產生的大錯位、大變化後,李鴻章及清政府所認識之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僅是器物之變,徒有虛名罷瞭。因此,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敗在大變局中落後的封建專制的政治體制、經濟制度和封閉狹隘的封建思想上。
清廷堅持以華夏變夷,豈能以夷變夏,對日本維新所帶來的巨變不屑一顧,認為是“改變風俗、荒唐無稽”。1876年,李鴻章在會見日駐清特命全權公使森有禮時的談話可見對變革的巨大偏見。李鴻章說:“閣下贊賞模仿歐風,廢棄舊來服制,猶如將自國的獨立委身於歐洲的制度,豈不是遭人唾棄,羞恥之事?”“我國決然不會進行如此變革,隻是不得不在武器、鐵道、電信等機械方面,積極吸收西洋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正是那些國傢最優秀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