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文史 | 哪首詩讓曾國藩如欲墮淚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啟功 | 我為什麼要批評何紹基?
十年砍柴
同治三年農歷六月(1864年7月),湘軍攻陷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城,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的聲望達到瞭頂峰。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被封為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那一年曾國藩53歲,同治七年他又晉升為武英殿大學士,可謂位極人臣、名滿天下。
53歲對於今天一個高級官員來說,正是年富力強,即使在清代,做官做到古稀之年的也大有人在,許多人年過不惑,才剛剛考中進士,進入仕途。如和曾國藩同樣是鎮壓太平天國功勛重臣的駱秉章,虛歲40那年才殿試二甲及第,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可看同治三年以後曾國藩的日記和傢書,他似乎沒有感受到什麼勝利的喜悅,在官場的猜忌、傾軋和沒完沒瞭的公務之中,他處處流露出暮年心態,以及持續到去世時的蕭索、悲涼、失落、厭世感。
這個時代曾國藩的日記除瞭簡單地記錄一些公務外,如接見誰,處理公文等等,他費瞭更多的筆墨記載自己讀哪些書,如何督促晚輩的功課。盡管後世人評價曾國藩是“理學名臣”,但他內心有著濃鬱的文藝情懷,在軍旅和公牘生涯中,他一有餘暇,就會溫習古人的詩集,從詩經、楚辭、漢樂府到唐、宋的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蘇東坡、黃庭堅等大傢。或許,他用古人的詩歌來安慰一顆疲憊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