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哲學中“善”之起源一解
【圖語:荀子】
一
本文中的“善”泛指道德倫理領域中的正面的價值。它與“惡”相對而言,指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顯示公平、友愛、正義等表現在概念上的概括。也可以說,善是跟在個人層次上損人利己,在社會層次上的弱肉強食等現象相反的價值取向。大部分人都不否認善和惡的存在。但是在二者的起源上,則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關善和惡的起源的理論往往與哲學傢們對於人性的看法有聯系。一般說來,主張人性善的人需要解釋惡的起源。主張人性惡的人則要解釋善的起源。在中國,孟子以其性善論而聞名。他認為,人之變惡,是由於失去瞭本心。在西方,盧梭也主張人性善。他認為,社會上的不平等——社會上諸惡之根源——不是自然的,而是人為的。人在自然狀態時是平等的。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們開始為自己的財產而互相競爭,引起矛盾和爭鬥,從而導致社會的不平等。不平等則是諸惡之首。相對而言,從自然人的天生的善進而解釋社會裡的惡的產生似乎並不太困難。在很多人看來,善像一條路。人一旦偏離瞭這條路,就淪落為惡。可是,對於那些相信人性為惡的人來說,要證明善的起源,則不那麼容易。比如說,如果按照性善論的路子,說惡是一條路,人一旦離開瞭惡,就變成瞭善,似乎不令人信服。這也許是因為,善是一種正面的價值,它並不是因為沒有什麼而存在的;而惡則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在基督教裡,人背負著不可解脫的原罪。原罪可以說是一種惡。背負著原罪的人自身不能產生善。善的來源是上帝。即使人生來就被附著於原罪,人類社會的善來源於服從上帝的意志。相比較而言,荀子在說明善之來源時面臨著雙重的困難。首先,與由善說惡的哲學傢不同,主張性惡說的荀子必須由惡說善。由惡說善絕不僅僅是說“偏離瞭惡就是善”所可以奏效的。其二,荀子主張自然主義的“天。”自然主義的“天”本無善惡,“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所以不可能成為荀子所要的那種善的來源。那麼,主張自然主義的、人性惡的荀子怎麼才能說明善的來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