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行書技法要訣,必須珍藏!
文章分類:東晉
你也會想看的:海口好人劉超:滿載愛心在公益路上前行
王獻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傢,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鴨頭丸帖》是王獻之行草書作品。二行,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共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全帖用墨枯潤有致。薑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獻之創“稿行之草”為其一大貢獻,創草書“一筆書”為其又一大貢獻,他將張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進一層。草書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筆書”的代表作,筆勢連續不斷,宛如滔滔江河,一瀉千裡,表現出一種雄姿英發的爽爽之氣,世人評價甚高,被列為清內府“三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