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陶淵明五次出仕的目的以及五次歸隱的原因!
文章分類:東晉
你也會想看的:你知道嗎?這個石傢莊人,創作瞭《祝英臺死嫁梁山伯》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傢。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曾五次出仕五次辭官,他為什麼要多次辭官呢,下面給大傢詳細介紹一下。
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陶淵明第一次走馬上任,開始瞭他的仕途生涯,那年他二十九歲。
據《陶淵明傳》記載:“親老傢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陶淵明8歲喪父,12歲庶母卒,傢道衰落。他的這一次出仕更多的是出於物質需求下的無奈,而不是源於深切的濟世之心。時間不長,他卻自動解職而歸瞭。辭官以後便開始瞭長達五、六年的農民生活,他自己耕種來維持自己的生計!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淵明加入桓玄幕。再赴江陵任所,在途中感懷而作詩:“久遊戀所生,如何淹在茲?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當年詎有幾?縱心復何疑。”現實發生的種種變化,使得陶淵明“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的意向越來越明確,越來越堅定瞭!隆安五年401)冬,陶淵明的母親孟氏去世,因為他需要回傢為母奔喪所以他離開瞭桓玄,結束瞭他三年的仕宦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