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介子” ——站在文化的高度批介子推的行為
文章分類:春秋
你也會想看的:也許你不懂扁鵲!!
《春秋左傳》和《呂氏春秋》都對跟隨晉文公重耳一起逃亡的介子推給予瞭正面地肯定和評價。特別是介子推孔後,文公在其祭日“禁火(寒食節)”,以揚其志。更使其在晉成為瞭一個道德上的“名人”。人稱介子推為“介子”。但站在文化的高度上,我認為介子推在其兩次重要事件中都是不妥當的,甚至可以說就是不對的。
首先我們分析晉文公的人格特點:是個孝子;有志向;能聽進賢人和能臣的進言(這是他在窮困時的最大優點)。因此,可稱晉文公為明君。但在齊國時的溫柔之鄉中,卻忘瞭志向,又聽不進賢妻和能臣的進言瞭。這就說明:用平民的標準衡量他,他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俗庸之人;絕不是一個智人、賢人。而齊恒公送給他的薑氏,恰恰倒是一個智慧的大女人。要不是重耳有公子的身份;要不是有幾位在德行和能力上有遠遠超過他的跟隨者,他就不會成為晉文公,更不會成為五霸之一。
介子推具有普通的士人氣質,清高孤傲,有氣節。故此,他的行為才受到很多讀書人的肯定。但我認為:他的“忠”和孤傲表現的不合時宜,甚至應該給予否定。我們看問題,不能說此人有氣節就一味地贊揚。要看其是否合時宜?評判是非,要站得高一些,格局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