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文章分類:春秋
你也會想看的:好任性的醫生!扁鵲的“六不治”到底不治什麼?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是老子一句名言。智慧之人,不誇誇而談;誇誇而談之人,多無智慧。在人際交往中,老子踐行“行不言之教”。老子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說,聖人用無為來處理事情,用不言來施行教化。聖人當然是知者、智者,因此他們是知者不言、智者不言,而且行不言之教。這就是不發號施令,而是以行動說話,因勢利導,潛移默化。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中的知”同於“智”,即表示智者,也即得道者。那麼整體意思就是明智的人不隨便說話,而亂發議論的人是不明智的。還有一層意思是,智者聖人)不任意發號施令,發號施令的人不是智者。這裡的知者和言者構成瞭對立:不言的知者是知的,而不知的言者則是無知的。知者是被道所規定的聖人,而言者則是常人。聖人之言,所言天道;常人之言,義無所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與《老子》第一章形成呼應: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許多悖論式的表達意在顯示道,盡管語言可能隨時遮蔽道的顯現。最符合老子原意的可能是:聖人得道之人)是自然而然地行為處事,常人總是妄行妄為,始終不能遵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