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動:荀子“化性起偽”對莊子“性”與“偽”的因革
文章分類:春秋
你也會想看的:曹劌論戰的主旨是什麼 曹劌論戰作者是誰
學人論荀子“性惡”說的來源,多認為荀子之“性”繼承瞭告子的思想。① 筆者認為,此說自有道理,但荀子“性”論的思想來源並不一定是單向的,荀子關於“性”的認識還可以有其他思想來源。論荀子之“性”,必須同時論荀子之“偽”。《荀子》一書,“偽”字共出現四十四處,其中表示虛偽、詐偽的僅有七處,而表示後天有意識的理性活動則有三十七處。本文所論之“偽”,為第二種含義。學界論荀子之“偽”者雖多,然無人論及荀子“偽”之來源。本文不揣固陋,欲圍繞“性”、“偽”二字,探討荀子之“性”、“偽”與莊子“性”、“偽”間的關系。
一、莊子之“性”、“偽”
荀子多次對“性”、“偽”進行描述,其中,具有定義意味的有三處。《正名篇》:“散名之在人者: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性惡篇》:“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禮論篇》:“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簡言之,“性”主要指與生俱來的屬性,“偽”則指人為,即後天養成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