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與儒傢《春秋》的經典化
文章分類:春秋
你也會想看的:同為越國滅吳功臣,文種和范蠡為何下場不一樣?
在儒學史上,漢代以前孟荀並稱,唐宋以後黜荀申孟,荀子逐漸隱沒於歷史深處。因此恢復荀子本來的學術地位,把握荀子與時俱進的思想特征,是我們今天準確把握儒傢思想精華,為當前文化發展提供富有生機與活力之因素的重要保證。本文以荀子與儒傢《春秋》經典化為切入點,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重新展示荀子在儒傢思想發揚光大的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以期見微知著,為荀子思想研究的返本開新做一個新的嘗試。
《春秋》經典地位的確認
荀子是孔門後學中第一個把《春秋》與《易》納入儒傢經典體系的思想傢。《荀子·大略》言:“禮者,本末相順,終始相應……《易》曰:‘復自道,何其咎?’《春秋》賢穆公,以為能變也。”通過這條材料,我們可以發現荀子在論述自己觀點的時候,把《春秋》與《易》同時當做經典引用。據現有的材料來看,《詩》、《書》、《禮》、《樂》作為儒傢經典,在荀子之時已經基本成為共識;而把《易》與《春秋》同前四經並稱,形成六經觀念,當屬荀子首倡。正是從荀子開始把《春秋》與《易》納入儒傢經典體系,完成瞭儒傢六藝向六經的轉變。因此,作為六經之一的《春秋》的經典地位,也就自然得到瞭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