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陶淵明所描繪的“桃花源”是否真實存在
文章分類:東晉
你也會想看的:王羲之父子的書法到底好在哪裡?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真真假假描寫瞭一個叫“世外桃源”的地方。其實,在陶淵明所生活的東晉末期,類似“桃花源”那樣的地方,是有很多的,並且背後隱藏著辛酸的經歷。
東晉時,中原混戰,世傢大族及作為其傢產的農奴紛紛南下江南圈地,建立新莊園。晉皇族司馬氏在南方推舉司馬睿建立東晉以後,皇帝手裡一沒有大軍,二沒有錢糧,三沒有人才,所以隻好與士族門第“共天下”。東晉皇室在立國的100多年中,一直想實現自立的軍隊和賦稅系統,但是又一直遭到來自士族勢力的掣肘,這就給老百姓提供瞭開辟“樂土”的空間和必要。
西漢末年開始,很多中原百姓成群結夥,逃進南方的深山老林。現在看東漢末的人口資料,常看到“人口銳減”這個詞,其實這些“銳減”的人口,多數不是死亡,而是跑瞭。跑到哪裡去瞭呢?比較多的是去巴蜀、荊州、武夷這幾個方向。他們到達南方後,多選擇閉塞、險要的山林深處,開辟平地而居。其中發展得比較大的聚落,以鄉黨為核心,選出首領,稱為塢主。塢主選精壯男組成私人武裝,在聚落周圍修築壁壘,這就形成瞭塢壁或塢堡。其結局或是被朝廷招安,或是被貴族武裝攻滅,或是繼續獨立,成為土豪。
晉宋時,皇帝從貴族那裡得不到錢糧人力,所以對佃民征求的徭稅都非常重。史載,當時貧者不復堪命,很多逃亡入“蠻”,成瞭山民。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的主角漁夫從武陵的某個小漁村出發瞭。為什麼武陵漁夫要駕船“緣溪行”,往上遊的深山老林裡去呢?漁人捕魚,不往水闊魚多的地方去,而要順著小河溝逆流而上?他肯定是在溪水裡發現瞭異常——當時的朝廷,對於逃戶聚落是懸賞誅求的,漁夫到上遊去冒險,當然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