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何處
文章分類:春秋
歲月的煙雲飄蕩在樹間林梢,歷史的故事鐫刻進一碑一磚。
在一個冬日的傍晚,我們走進紹興,走進2400年前那段歷史;登上府山,追尋范蠡文種留下的腳印!
規模宏大的越王臺,一副對聯赫然在目:“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氣宇軒昂的越王殿,殿中有越王勾踐,大夫文種、范蠡的石刻塑像,想起三人之間的恩怨情仇,不免讓人感慨萬端……
府山北麓,古木參天,一座石砌圓墓呈現眼前。墓前石亭立有一碑,碑的陽面刻著“越大夫文種墓”,陰面是《重修文種墓碑文》:“文種楚國人,志在扶危興邦,適越封大夫。越敗於吳,困守會稽。文種獻計,賂吳太宰伯嚭,得免亡國。越王回國,授以國政,振綱紀,興百利。君臣刻苦自強,勵精圖治,終於滅吳。後勾踐聽信讒言,賜劍命其自刎。葬於越都西山,名種山。”
碑文記載著一段史實,古墓安息著一代偉人!
就在范蠡不辭而別離開越國時,曾修書一封送與文種:“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榮樂,先生何不速速出走?”文種雖未及時出走,但已引起高度警覺,托病請假不復上朝。正在去留彷徨之際,勾踐派人賜予文種一把寶劍並傳言:“先生教我伐吳七術,我僅用其三而滅亡吳國,其餘四術還藏於先生胸中,請先生追隨先王,試行餘法吧!”文種見所賜之劍,正是當年吳王賜予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屬鏤劍。文種長嘆一聲,懷著無比悲憤的心情引劍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