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彥在詞之一道的地位究竟如何?為什麼古人對他的評價那麼高,而現在卻不是很出名?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和平的兵變:趙匡胤陳橋兵變與大宋朝的建立
詞律和詞的雅化兩個層面,感受一下:
【一】詞律
周邦彥之前,曉暢音律的詞傢也有不少,比如「逐弦吹之音」的溫庭筠、「變舊聲作新聲」的柳永。甚至被稱作「曲子裡縛不住」的蘇軾,都有過「隨聲隨寫,歌竟篇就」的騷操作。
但是這些所謂的「倚聲」,都是宋代樂理體系正常運作下,多個因素的中和調配——歌唱中,允許隨機應變,變字音而遷就曲音。這麼一來,創作餘地就大多瞭。
我們又知道,宋代的這一套樂理體系,歷經元蒙巨變,在清人那已經無法復原瞭。其實不要說到清代,就是在宋代,也有相當一部分詞人是脫離音樂,以純文本的形式進行創作。
遇到上述情況,你自稱「精通樂理」,但表面上字音卻經常隨唱隨變,毫無定則,怎麼讓不懂音樂的人後世)師法呢?
溫、柳,都確定瞭一些小字眼的平仄四聲。比如三變「漸辨去聲」,凸出領字。
到瞭周邦彥,一方面他也「精通韻律」,有移宮換羽,作三犯四犯之調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又嚴格恪守字音,形成瞭一套字音守律準則。
比如《繞佛閣》一闋,三片雙拽頭就是一共三片,前兩排較短,極其相似。後一片較長),其前兩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