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省會,進窯洞: “山西王”閻錫山的抗戰喪傢犬歲月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你也會想看的:袁世凱死後,留下的金匱石屋裡寫的名字都有誰?
民國年間,“閻錫山”這個名字與山西緊密相連。他是辛亥革命後的山西都督,北洋政府時期的山西督軍,國民政府時期的山西綏靖公署主任,抗戰爆發後負責山西的第二戰區司令長官。民國軍政舞臺上,山西是他的禁臠,他是山西的化身,不容他人染指半分。但即便是反閻最力者,也不得不承認閻錫山對山西工業與經濟建設的努力,與其他省份相比更是成績斐然。在“暴兵流”橫行的民國軍閥中,堪稱“種田流”的典范。
美國記者哈裡森·福爾曼在1944年訪問山西“克難坡”,他拍攝的閻錫山。
閻錫山並不是局促一隅的地方軍閥。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他是與蔣介石、馮玉祥、李宗仁齊名的四大總司令,此後又高舉反蔣大旗,以總司令身份率領聯軍大打中原大戰。同時,由於閻錫山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生的身份,以及長期以來與日本方面曖昧不清的態度,被抗日激進派視為華北頭號親日派頭子。
如此復雜關系下,當“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入侵中國後,閻錫山選擇投身抗日,卻因此被迫離開他經營多年的統治中樞太原,甚至險些喪失對山西的統治權,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才得以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