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莊子》研究舉隅
《莊子》也稱《南華真經》,乃是莊周及其弟子所撰。莊子是繼老子之後,道傢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與老子齊名,合稱為老莊。《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對莊子生平有簡略的記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遊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莊子》為《南華真經》。回顧歷代的《莊子》研究,可謂洋洋大觀,典籍浩繁,以下予以簡要介紹。
一
《莊子》的成書年代當在戰國中後期。今本《莊子》的篇目已經不是《莊子》原本。《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郭象註中僅見三十三篇。郭象註本分《莊子》為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司馬遷以為《漁父》《盜蹠》《胠篋》《畏累虛》《亢桑子》等都是莊子所作。餘嘉錫說:“今《胠篋》在外篇,《漁父》《盜蹠》《庚桑楚》在雜篇,而太史公皆以為莊子所自作。然則史公所見之本,必無內外雜篇之別可知也。劉向定著之時,始分別編次。”《古書通例》)又說:“凡一書之內,自分內外者,多出於劉向,其外篇大抵較為膚淺,或並疑為依托者也。”《古書通例》)從宋代開始,一般讀者均認為內篇為莊子本人所著,表現瞭莊子的核心思想,且構成瞭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而外篇和雜篇皆是莊子後學之作。學人不難發現內七篇篇目都是三個字,外篇雜篇的題目多是兩個字,且多取各篇篇首兩字為題,顯然,內篇的篇目旨在標明主題,而外篇雜篇篇目多與本章主題沒有直接關系。近代出土秦漢竹簡中的《莊子》殘篇,可以證明《莊子》三十三篇均為先秦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