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解剖《老炮兒》:六爺和宋襄公孔子海瑞是一樣的人
文章分類:春秋
你也會想看的:清明節的來歷:清明節是用來紀念介子推的嗎
越軌不是犯罪
“真正讓老炮兒覺得自己老瞭的原因,不是身體,而是世事。世事變得太快,他已經看不懂”。
市井小民,不僅僅隻有“老炮兒”,鄭世平野夫)筆下就有一系列:畸人、幽人、烈士、散材、掌瓢、遺民、遊人、酷客。論撰寫個人史,野夫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朋友,烈士王七婆更是帶有“老炮兒”之風。王七婆本名王琪博,愛好玩刀和寫詩,玩刀時是七婆,寫詩時是琪博。少年時手持白刃與大人搏鬥,大學首日以一把匕首震懾體育系學長,畢業不久便月入過萬,常年混跡於黑白兩道。最後用一本詩集迎接兒子出獄。為何叫烈士,野夫說到“‘烈士’自古並非對逝者的追謚,在一個奴性彌漫的社會,烈性成為一種稀缺的品質,甚至被誣化為某種罪人流徒的基因……七婆正是這一古老基因的的傳承者。”寥寥數字,無法將七婆的面貌臨摹完全,但從中不難看出“烈士”的共通之處,我想,“老炮兒”也是“烈”這一古老基因的傳承者。
這種小民不是尋常的小民。盛世下的小民是沒有這種撼動人心的能量,因為他們沒有與結構產生沖突。但是,這個時代的老炮兒們,在不斷沖擊和變化洪流中,巋然不動,就等待著那一聲“哐當”,倒在死守的墳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