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的“人才第三”原則
文章分類:春秋
你也會想看的:由子產改革想到歷史擔當
○張珠容
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曾被人評價為“能力一般、長相一般、人品很差、貪財好色”,唯有一個優點——重用人才,會帶隊伍。齊桓公最重用的人才,非管仲莫屬。史書上記載,管仲被齊國任用後就施展他的政治主張,齊桓公之所以能夠吞並多個諸侯國,一統天下,令諸侯臣服,正是因為管仲的謀略。
但奇怪的是,每次管仲為齊國做完貢獻,齊桓公第一個表揚鼓勵、給予重獎的居然不是管仲,而是管仲的啟蒙老師,說感謝他為國傢培養瞭一個好人才;齊桓公第二個表揚的人還不是管仲,而是發現並推薦管仲的那個人,說感謝他為國傢發現瞭人才。直到第三個,齊桓公才獎勵管仲。
從齊桓公推行“人才第三”的獎勵制度中,齊國百姓發現瞭一個問題:我們自己不拉車沒關系,隻要找到能拉車的馬,我們走得就會和它一樣快;我們自己沒能力沒關系,隻要發現一個人才,我們就會和他過得一樣好。
於是,齊國老百姓找人才就跟找寶藏一樣。但凡有點才華的人走在街上,人人都會向他鞠躬,人人都喜歡跟他交朋友。正因為人才在齊國受到瞭極大尊重,所以齊國人才輩出。
無論是哪朝哪代、哪個國傢的君王都渴求人才。俗話說,沒有伯樂就沒有千裡馬。齊桓公之所以奉行“人才第三”的原則,是因為他將第一、第二的空缺留給瞭培養、挖掘人才的人。他的管理思維是:當伯樂得到足夠的重視時,千裡馬自然就蜂擁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