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朱溫和朱棣的治國方針 形象演繹瞭成王敗寇的含義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作為太監的巔峰人物,魏忠賢面對16歲的皇帝,毫無招架
科舉制其實是個偉大的創舉,它使出身下層的士子有瞭上進的通道,使王朝有瞭人才吐故納新的機制。但是,任何制度都要操作得好,如操作不當,久則生弊。唐朝,科舉讓兩個讀書人受挫,一個是黃巢,一個是李振。這兩個人科舉不成,一是他們的文章的確不行;二很可能是科舉執行者量材標準有失偏頗,讓應該獲得上進機會的人,遭受阻蔽,堵塞瞭人才之路。黃巢生氣瞭,後果很嚴重,揮刀造反,四方響應,天街踏盡公卿骨,使唐朝一下子陷入極度病衰時期,無藥可治;藩鎮割據,神州甌裂。
其實要是當時有人在旁有力輔佐黃巢,不讓他和朱溫鬧翻,黃巢說不定能成事。可惜黃巢目光短淺,朱溫被圍困在同州(治所在今陜西渭南市大荔縣),黃巢不救,於是朱溫降唐,轉而攻巢。也可能黃巢為人不如朱溫那麼兇悍奸險,所以最後敗在朱溫手裡。朱溫是借著黃巢起來的,以其勇猛善戰,幫助黃巢把唐朝打得奄奄一息,最後卻倒向唐朝,把黃巢收拾瞭。總之,黃巢發狠忙活瞭一輩子,都替朱溫忙活瞭。收拾瞭黃巢,朱溫把名字改成瞭朱全忠,以向唐朝表示全心全意的忠誠,簡直就是沒有唐朝就沒有朱溫。他從造反的賊寇陡然變成瞭唐朝最忠誠的忠臣,許多唐朝的文臣和讀書人很不相信,但嘴裡不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