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寒食前說介子推
文章分類:春秋
你也會想看的:奪位之爭:先後稱王的齊桓公公子們
我國古代隻用農歷計年,那時元旦、寒食、冬至,被稱為一年中的三大節日,不過“元旦”是正月初一。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采用農歷、公歷雙重計年,“元旦”專指公歷1月1日,農歷正月初一不能再叫“元旦”瞭就改稱“春節”。過去的寒食節熱鬧得很,時間為三天,就是冬至後的第一百零四天到一百零六天,通常在寒食節期間要做三件事情:
一是“禁火”,這項必須遵守制度由來已久,《周禮》上有記載至少從周代就開始瞭,管理人員敲著木制的像鈴一類的東西提醒人們不許燒火,吃什麼?吃寒食節的前一天備好的食物,在宋元時期是將蒸好的棗糕,用柳條穿起來,插在門楣上,稱作“子推”或“子推燕”;
二是郊遊,就是到附近去踏青和遊玩,如蕩秋千、宴飲、打球、吟詩等;
三是掃墓,寒食節的最後一天是清明節,這一天傢傢戶戶門上都插柳條來驅除邪惡、守護傢門。
官員們也要過寒食節、清明節,也要回傢掃墓,於是朝廷就采取放假的方式,有記載顯示唐代先是放假四天,後來增加到五天,再後來增加到七天,宋代也有七天的假期,所以近年來清明放假在古代已有先例,不過過去重視是寒食節,現在則是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