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經典」《老子》三十八章之新註
《老子·三十八章》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失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魏晉玄學傢王弼註老子,重“貴無”之思想,對此章之道、德、仁、義、禮皆有自己之獨特理解,也自此改變瞭中國傳統文化之思維方法,實為之厲害。所追求和企圖樹立的是一種富有情感而獨立自足、絕對自由和無限超越的人格本體。王弼之“貴無”,強調把紛繁多樣、運動變化的現象世界與虛靜而一的本體世界劃分開來,目的並非解說或針對宇宙、自然,而主要是在探索和樹立某種作為能主宰、支配、統治萬事萬物的社會政治上的理想人格。這種人格能夠“應萬物而不為物所累”,可以日理萬機而仍然怡然自適,無為而無不為。因為外在一切的禮法都是有限和能窮盡的,隻有內在精神本體道、德、仁、義)才是原始、根本、無限和不可窮盡,有瞭後者才可以前者。王弼認為,禮法乃外在的清規戒律,條條框框,是一種偽善。偽是人為,也是虛偽。人越是註意於遵守這些人為的條條框框,他就越是虛偽。所以忠信是從人的內心發出的感情,但禮法已經是一種外表的裝飾,是人之虛偽的掩飾,禮法的發生,助長瞭虛偽的產生。但王弼也不是從根本上反對禮法,他所反對的是在當時社會業已道德淪喪,仁義全無的貪婪無恥,狡詐自私,陰險毒辣;生產、消費在大規模地擴大,財富、享受、欲望在不斷積累和增加,赤裸裸的剝削、掠奪、壓迫日益劇烈文明進步所帶來的罪惡和苦難觸目驚心,從未曾有。人在日益被“物”所統治,被自己所造成的財富、權勢、野心、貪欲所統治下的社會狀況下而所流行的虛偽的名教教條。他對於當時衰微的世道給予“無以為”的良藥。註重包容一切、括收一切的“道”來融合天下。